上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经常感觉全身乏力,工作时也集中不了注意力,所以工作效率也越来越差,每天忙得没空休息,但一天结束后回头一想,感觉自己也没做什么,只能够自嘲一句“瞎忙”。
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变呢?
现在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突破“瞎忙”,而是如何突破这一个阶段。人生,不管是工作,还是学习,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很多个阶段。而所谓成长,其实就是“发展”的近义词,我们一直在突破每个阶段,突破自己,所以才会不断发展进步。当我们知道自己面临怎样的问题,最重要的不是犹豫和茫然,而是尽可能地解决问题——突破现阶段的自己。
工作的意义
也许我们已经发现,10年前的“忙”,是有品质的忙。10年后的“忙”,却被定义为“瞎忙”。为什么呢?这不是工作出了问题,而是我们的认知改变了。10年前,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,所以人们不大关注工作的意义。10年后,工作更多是为了追求理想,实现人生价值,因此人们把关注点放在工作自身。也就是说,人们工作的价值观有所改变,以至于更多地思考有关工作这方面内容:
我工作是为了什么?
我的选择正确吗?
我的工作对于人生有帮助吗?
所以说,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退步,而是有了更大的突破。
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,希望真的能够通过工作,不断完善自己。他们开始研究工作的意义,认为光是忙碌没有用,还要尽可能地创造价值。哈菲兹说过,在年轻人的颈项上,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。问题是,我们虽然有了提高工作自身价值的心,却暂时还未完善这方面的能力。那么,该怎么办呢?
“瞎忙”的本质
有一个同事,就是瞎忙的典型。在过去,他绝对可以成为公司里的标兵;可放在现在,他的所有努力,或许只是别人眼里的笑料。上班的时候,电脑开了十几个程序,桌面上都是乱七八糟的窗口,看起来忙得不行的样子。尽管内容如此丰富,但可能一个上午也交不出一份方案或报表。每次开会,他都准备很多材料,甚至写好发言稿,可真正发言时却仿佛在胡言乱语,毫无逻辑。
说回工作吧,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很勤奋,可月末考核时,这个人的绩效明显拉后腿,感觉就是在瞎忙。瞎忙的本质,说到底就是,表面上忙忙碌碌,实际上碌碌无为。每天在工作上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投入很多,收效却很小,无法形成合理比例。没选好合适的工作,没找好恰当的定位,没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我们的很多努力,其实都是白费力气。所以说,我们不能光忙,还要会忙。学会有的放矢,什么时间该做什么,如何正确安排工作与生活,才能提高努力的质量,让我们的忙碌都能产生价值。
改变的做法
当代年轻人都面临以下两种尴尬情况:
一是变得太快,二是害怕改变。
前者代指那些经常跳槽的年轻人,他们常常因为不满工作或待遇而更换环境,相信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状况。
后者专指那些容易“想太多”的年轻人,他们清楚知道自己遭遇了瓶颈,却不敢轻易改变,因为担心会遇到同样的问题,所以一直维持现状。
其实,这两种年轻人都是不安现状的代表,都有自己的想法,都有追求,但他们的选择其实是有误区的。
改变,应该是在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前提下,做出的顺应现实变化的选择。
跳脱现有环境
有一句话说得很好: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,就只能改变自己。确实,环境是客观的,我们无法改变公司的现实情况,也没办法改变同事对我们的固有看法,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。
当你真的觉得这个环境已经僵化了,无法推动个人发展时,就要果断跳脱,摆脱已经僵化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。就好比一个小公司,永远无法像大公司那样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。
尝试新鲜事物
打比方说,如果毕业至今我们始终没有换过工作,那么我们真正掌握的技能很有限。一旦行业不景气、公司裁员、突然遭遇危机等等,我们根本没有后路,只能等着被职场淘汰。不是鼓励大家多跳槽,多换工作,而是要给自己准备plan B。多尝试新的东西,多学习新的技能,那么就算我们迫不得已要找新工作,也有所准备。
提高工作质量
之所以觉得自己在“瞎忙”,很大可能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做“重复性工作”。每份工作都是“重复性工作”,但每份工作都有更多有待挖掘的、深层次的东西。如果我们一直重复当前内容,不深入了解、钻研,就永远不可能领会工作的本质。也就是说,固有的“打工者”思维会害了我们。只有当工作的主人,我们才会主动学习,主动进步,主动希望从工作本身得到更多。
摆脱心理疲倦,专注投入经营人生与工作,每个人都会获益匪浅。